开启左侧

关于机器视觉的一些总结(五)

[复制链接]
mindvision 发表于 2015-12-10 09: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indvision 于 2015-12-12 08:44 编辑

20141125519147535.jpg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由于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而且易于自动处理,也易于同设计信息以及加工控制信息集成,因此,在现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人们将机器视觉系统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半导体行业是最先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检测的行业,其他行业也随之而来。作为生产机械的OEM的设计工程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是要检测这个部件还是整个这个产品”。检测可以得到高质量的产品,但是也会有这样的事实存在:检测成本或者产品质量要求并不需要这样的检测。比如说牙签,假设在一个装有500个牙签的盒子里有一两个不合格,大多数人都不会怎么担心。但是对于很多产品,假如前面的盒子里装的不是牙签,而是针头,试想不合格品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产品功能性的检测都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只是外观检测,要证明内在的品质也必须要做到无缺陷。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OEM将机器视觉应用到他们将要卖给用户的系统中。机器视觉能够为整个系统增值,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制造过程的精确性,减少成本。
那么,对于一个设计工程师来说,怎么样才能知道机器视觉是否适合他的系统呢?尽管最早的最基本的机器视觉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工业就将其视为主流应用。这就导致设计工程师要考虑它是否合适他们的应用,同时要考虑利用机器视觉检测的成本与其所能带来的利润。
高复杂度产品行业,比如说半导体行业和电子行业,由于它们的复杂性和小型化,从传统上推动着机器视觉市场的发展。但是如今,所有产业,包括自动化、制药、造纸等等都依靠机器视觉系统检测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工业专家们预言: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机器视觉将成为横跨所有行业的通用性技术,几乎所有出产的产品都会由机器视觉系统来检测。
使用机器视觉系统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精确性——由于人眼有物理条件的限制,在精确性上机器有明显的优点。即使人眼依靠放大镜或显微镜来检测产品,机器仍然会更加精确,因为它的精度能够达到千分之一英寸。
重复性——机器可以以相同的方法一次一次的完成检测工作而不会感到疲倦。与此相反,人眼每次检测产品时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即使产品时完全相同的。
速度——机器能够更快的检测产品。特别是当检测高速运动的物体时,比如说生产线上,机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客观性——人眼检测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情绪带来的主观性,检测结果会随工人心情的好坏产生变化,而机器没有喜怒哀乐,检测的结果自然非常可观可靠。
成本——由于机器比人快,一台自动检测机器能够承担好几个人的任务。而且机器不需要停顿、不会生病、能够连续工作,所以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一旦工程师决定使用机器视觉系统,就需要建立这个系统。其中要素包括:照明光源、工件放置(夹具)、工业镜头、工业相机、位置传感器、控制逻辑、以及图像采集卡,图像处理软件、技术支持。由于大多数厂商在这个领域都没有经验,机会来了。所以,寻找一个既了解核心技术又能为其提供系统所需产品的供应商就成为关键问题。
QQ图片20151210085057.png
图1.1.1 基于PC的视觉系统基本组成
典型的基于PC的视觉系统通常由如图1.1.1所示的几部分组成:
①工业相机与工业镜头——这部分属于成像器件,通常的视觉系统都是由一套或者多套这样的成像系统组成,如果有多路相机,可能由图像卡切换来获取图像数据,也可能由同步控制同时获取多相机通道的数据。根据应用的需要相机可能是输出标准的单色视频(RS-170/CCIR)、复合信号(Y/C)、RGB信号,也可能是非标准的逐行扫描信号、线扫描信号、高分辨率信号等。
②光源——作为辅助成像器件,对成像质量的好坏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形状的LED灯、高频荧光灯、光纤卤素灯等都容易得到。
③传感器——通常以光纤开关、接近开关等的形式出现,用以判断被测对象的位置和状态,告知图像传感器进行正确的采集。
④图像采集卡——通常以插入卡的形式安装在PC中,图像采集卡的主要工作是把相机输出的图像输送给电脑主机。它将来自相机的模拟或数字信号转换成一定格式的图像数据流,同时它可以控制相机的一些参数,比如触发信号,曝光/积分时间,快门速度等。图像采集卡通常有不同的硬件结构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相机,同时也有不同的总线形式,比如PCI、PCI64、CompactPCI,PC104,ISA等。
⑤PC平台——电脑是一个PC式视觉系统的核心,在这里完成图像数据的处理和绝大部分的控制逻辑,对于检测类型的应用,通常都需要较高频率的CPU,这样可以减少处理的时间。同时,为了减少工业现场电磁、振动、灰尘、温度等的干扰,必须选择工业级的电脑。
⑥视觉处理软件——机器视觉软件用来完成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运算得出结果,这个输出的结果可能是PASS/FAIL信号、坐标位置、字符串等。常见的机器视觉软件以C/C++图像库,ActiveX控件,图形式编程环境等形式出现,可以是专用功能的(比如仅仅用于LCD检测,BGA检测,模版对准等),也可以是通用目的的(包括定位、测量、条码/字符识别、斑点检测等)。
⑦控制单元(包含I/O、运动控制、电平转化单元等)——一旦视觉软件完成图像分析(除非仅用于监控),紧接着需要和外部单元进行通信以完成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简单的控制可以直接利用部分图像采集卡自带的I/O,相对复杂的逻辑/运动控制则必须依靠附加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运动控制卡来实现必要的动作。
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作为光电技术应用的一个特定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前景光明、活力无限的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O% 。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电子产品、汽车、医疗、印刷、包装、科研、军事等众多行业。涉及技术一致,应用差异明显,是各种机器视觉应用系统的共同特点。
机器视觉系统集成时,涉及到多门技术,最基本的系统也需要照明、成像、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软件硬件等,稍微复杂一点的系统还会用到机械设计、传感器、电子线路、PLC、运动控制、数据库、SPC等等。要把这么多不同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组合到系统里,使其相互完美配合并稳定地工作,对系统集成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讲解了机器视觉系统集成时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以及评估机器视觉系统项目成功的可能性的方法。
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不能到可以的跃变,现在已经到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残酷竞争的阶段,很多原来使用的人工工序正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从而对机器视觉系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而机器视觉技术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的眼睛担负着很多重要的任务,例如放置和固定工件、观察和估计位置、检测外观尺寸、确定产品的一致性、检验产品质量等。这些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视觉系统取代,一方面是随着对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检测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超过了肉眼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或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复杂,成本也越来越低。然而,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引人中国时间并不长,真正有经验的系统集成人员也不多,而机器视觉系统涉及到照明、成像、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硬件、机械设计、传感器、光学等各方面,把这些不同的技术集成到1个系统内,并使其相互完美配合工作,本身就是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根据作者多年的经验,就机器视觉系统集成技术给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够帮助使用机器视觉系统的用户评估其系统并在做出合理决策时提供参考,给研制系统的技术人员和公司提供一些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介绍需求分析、资源配置、系统集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A、 需求分析
准确地描述机器视觉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和工作环境,对于整个机器视觉系统的成功集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需求的描述,实际定义了视觉系统工作的场景,而围绕这个场景设计1个系统来获取合适的图像,并提取有用的信息或控制生产过程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这个步骤看起来如此简单,以至于经常被忽略。有时候用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某种需求,但是由于知识面和技术方面的原因,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视觉系统,或者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而这时系统集成商自己经验不足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就不能帮助用户来明确系统的功能细节,这个系统集成开发过程注定要走弯路,甚至最终失败。
所以,系统集成的第1步就是明确用户需求!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下面的表格来帮助我们实现此目标。
  
问题
  
说明
检测什么东西?
检测的目标物是什么?形状是什么样的?
检测哪些指标?
具体检测什么指标?有无?状态?尺寸?位置?粘连?差异?毛刺?颜色
目标多大?
物体具体尺寸是多少?
工作距离?
安装摄像机到被测物体的距离最大允许多远?能否自由调节?
分辨率多高?
测量尺寸精度要求是多高?
检测速度多快?
全自动测量还是手动?每分钟测量多少个?
安装空间
被测零件周围是否有安装光源的位置?是否有适合安装摄像头的位置?怎样固定比较合适?
颜色?
被测物体是什么颜色?我们是否需要对颜色判别?是否可以利用颜色差异帮助我们实现检测目的?
材质
物体是什么材料的,表面光学性质怎样?
合格判据?
合格/不合格的定义
工位信号?
有工位触发信号还是需要自动连续拍摄图像?
剔除或控制方式
是否需要自动剔除次品或控制机器动作?怎样对不合格品进行剔除?使用什么信号格式,在什么位置进行?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粉尘、防水、杂散光线情况
交货日期
这是不言而喻的

B、资源配置
机器视觉系统集成时,涉及到多门技术,最基本的系统也需要照明、成像、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软件硬件等,稍微复杂一点的系统还会用到机械设计、传感器、电子线路、PLC、运动控制、数据库、SPC等等。显而易见,要把这么多不同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组合到1个系统里,使其相互完美配合并稳定地工作,对系统集成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确定所需要配置的资源和对策。

B.1机械设计
由于需求不同,对机械部分的要求差别很大,如果是全自动的机器视觉系统,机械部分一般需要完成的功能有理料、输送、定位、剔除、下料等功能,而有的机器视觉系统则只需要适当的固定支架来固定相机、镜头和计算机即可,差别很大。例如,制药生产线上使用的西林瓶灯检机,需要完成理瓶、输送、旋转、刹车急停、相机同步、快速归位、下料、分流剔除等多个动作,而且需要提供多达15个检测工位,以完成液体内部悬浮物、玻璃碎屑、瓶身破损、细菌群落、瓶口封装、瓶底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各种机械零件多达上千个,系统非常之复杂;而停车场使用的车牌识别系统的机械部分则非常简单,只需要相机固定和保护等安装配件即可。一般系统集成商不愿意介入特别复杂的机械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在用户的观念中,机械设计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是机械加工周期较长,1个小小的设计错误也会导致返工,时间拖得较长。所以,虽然在很多情形下,机械设计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是关键部分,但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不顺利。有时候,和制造机械设备的公司合作是最好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需要复杂机械系统的全自动系统,由于大多数系统只能针对特定的产品工作,所以,除非生产量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该产品会生产很长时间,一般情况下,半自动系统就足够了。自动系统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生产过程中换型困难,而半自动系统只需要更换1个夹具,重新设置检测指标和合格判据就可以了。

B.2照明光源
这个看似简单的照明系统是机器视觉系统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成败,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是不过分的。好的设计能够使我们得到1幅好的图像,从而改善整个系统的分辨率,简化软件的运算,而不合适的照明,则会引起很多问题。例如花点和过度曝光会隐藏很多重要的信息;阴影则会引起边缘的误检;而信噪比的降低以及不均匀的照明会导致图像处理阈值选择的困难。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场景的图像很容易,但是得到1幅适合机器视觉算法要求的图像则很难,因为被测目标多种多样,形状大小不同,检测指标各异,而且各种材料的反光特性及颜色也不一样,要把所需要检测的特征突显出来,而对不需要的特征加以抑制,并不是简单的任务。这主要通过设计或选择合适的照明光源来解决。针对特定的物体和场景,设计/选取成本低廉、安装简单、照明效果好的照明系统,就是我们搭建机器视觉系统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好的图像呢?一般说来,1幅好的图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充分利用视场使被检测物体特征充满视场,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的分辨率;
2、对比度合适灰度级的最大值接近255,而最小值接近0;
3、焦距准确 图像没有因为景深或运动而不清晰;
4、照明均匀,避免反光;
5、图像畸变小;
6、感兴趣的特征容易被检测识别,其他特征不显示或得到抑制。如果选择的光源,能使图像达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完成了机器视觉系统集成的第1步。

B.3成像系统
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简单列举选择这些硬件的原则。
由于相机镜头和板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选择的余地也不大,一般是本着经济的原则,够用就好。
选择相机时,我的建议是,如果可能,就用USB接口或1394接口的相机,这样可以省掉1个板卡的费用,以后硬件或软件升级时工作量会小一些。对于高端的应用,除了CameraLink,似乎别无选择。最新开发的GigE接口相机,由于TCP/IP协议Packet传输的特性,在某些场合是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的,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数据线距离可以很长,主机可以安装在办公室内,这样现场就只需要适当地安装和保护相机和镜头。镜头的可选择性更少,除了Computar,Nikon,Tamron,Navitar及Moritex几个制造商外,市场上也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够用了。如果需要更好的成像效果,可以采用单反相机镜头,这样做一般需要转接口。Fujinon在厦门有生产,可是国内市场上未见销售。德国CarlZeiss镜头很好,可惜价格太贵,不太适合中国市场。

B.4计算机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的最佳配置,是使用工控机还是使用嵌入式系统?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各有优缺点,主要还是看使用的场合和系统的需求。2种系统的主要特点见下表:
  
项目
  
工控机
嵌入式
图像处理能力
扩展性
体积
现场安装
难,需要机柜
容易
价格
垄断程度
高度垄断
稳定性
较好
非常好
设置操作
容易,键盘、鼠标或者触摸屏
较难,一般用JOYstick
运行操作
自动
自动
维修
简单
原供货商才能维修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出,如果安装空间允许,选择基于工控机的视觉系统还是有更多的优点的。但是,如果现场必须使用体积很小的嵌入式系统,那么我们别无选择。各公司的成熟产品一般都采用了嵌入式主机,例~HKeyence,0mron,Siemens,Cognex等。这更多的是由于商业销售的考虑,因为这样做可以保证自己产品的独特性,给差异化销售找到借口;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户自己不能更换零件,从而保证售后服务的利润。
B.5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作为机器视觉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显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很多情况下,初学乍到的人会以为图像处理就是机器视觉。其实,我们所说的图像处理实际包含了图像增强和图像分析2个部分。图像增强是指经过某种处理,使图像改变,实现对比度提高、清晰度增加、特征突出等目的;而图像分析是指经过某种运算,来提取某种有用的信息,如有无、好坏、位置等,以便用来进行判断或控制。例如,如何使模糊的图像恢复到清晰,是典型的图像增强处理,只要得到清晰的图像就达到了目的;在繁忙的机场抓拍过往旅客的面孔,找到可疑恐怖分子,则是典型的图像分析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图像增强算法已经基本成熟,例如提高对比度的灰度拉伸、假彩色、边缘提取、滤波、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在机器视觉系统集成时,这些一般都是在图像分析前作为图像预处理进行的,而图像分析算法才是机器视觉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针对某个真实场景的图像,设计1种算法,来得到有用的信息,完全依赖于技术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进行研究,而得到的算法往往具有经济价值,公司或个人都会严格保密。例如,如果机场候机厅里只有1个乘客,那么设计个算法来找到这个乘客的位置,是相对容易的,很多公司或个人都可以实现,而且使用的方法或者计算时间也差不多,而要在成千上万的游客中,找到具有某个特定特征的乘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各人设计出的算法肯定千差万别,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可靠地找到目标,就是最有价值的。这种情况下,除了经验之外,灵感和创造能力也很重要。也就是说,作为系统集成所需要的图像处理算法,需要很多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算法大多不是能够从书本或文章里学到的。
B.6 自动控制
作为1个子系统完美配合工作中的机器视觉系统,自然会用到光电传感器、数字IO接口、PLC、运动控制等工业控制元器件,这些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如此,这些都是成熟的技术,有基本的知识直接拿来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我们重新设计,而且零件供应商也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一般在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少的。

C、系统集成
明确了我们的需求,估计了我们需要配置的资源,理解了各子系统需要完成的工作,就到了把这些知识综合考虑组成1个整机系统的时候了。把这些不同领域里得到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希冀打开电源时就能够完美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这个过程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解决。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出现的问题最少。这里根据我们的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1、尽量使用能够采购的零件(off—the—shelfcomponents):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使用现成的备件,如镜头、相机、板卡等,能够买到的东西就不要自己做。我已经多次看到不同的公司和研究室为了节省成本,自己设计制造很容易买到的零件,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例如,有1个公司咨询为什么成像效果不好,我去现场一看,他们使用了1个直径20毫米的凸透镜作为镜头,为了节省成本,15元人民币买来的,可想而知成像效果如何,岂不知连SONY 也不得不向CarlZeiss采购镜头!
2、分而治之(divide andconquer):把系统分割成多个模块,把每1部分集成到一起,确保能够正确地工作,然后再把这些模块组成1个大系统。这和软件开发常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有把1个大的系统分割成小到我们能够很容易处理的小块,才能够有效的完成。这也需要富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3、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在实验室里开发的系统,安装到使用现场后常常碰到问题。这主要是环境光、电磁干扰和振动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机器视觉系统毕竟使用了光学系统,安装现场的照明情况或自然光的影响,有时会导致我们设计的算法根本无法工作,从而致使系统失败;工厂的供电一般是带有各种电磁干扰的,很容易从电源线或其他地方进入计算机系统,从而导致系统不能稳定工作。如果系统时而工作正常,时而死机,一般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另外,工业现场各种机器同时工作,有时振动会导致问题。例如,如果算法采用两幅图像相减的方法,肯定不能正常工作,因为振动导致的图像移位,使得图像已经对不准了。这种情况下,尺寸测量也会产生误差。所以,系统集成的过程中,最好能够模拟现场情况,否则很难1次成功。
4、把困难乘2: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有时候1根电线接触不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不工作,而查找这个问题并不是1件容易的事;有时软件有小小的问题,改成正确的代码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也许2个星期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整个系统集成时,碰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时间往往比预计的要多。越是复杂庞大的系统,越是如此。一般我们需要把已知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数乘以2或3,才能真正地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
机器视觉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综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技术,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自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其功能以及应用范围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推广,其中特别是目前的数字图像传感器、CMOS和CCD摄像机、DSP、FPGA、ARM等嵌入式技术、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地推动了机器视觉的发展。
  简而言之,机器视觉就是利用机器代替人眼来作各种测量和判断。在生产线上,人来做此类测量和判断会因疲劳、个人之间的差异等产生误差和错误,但是机器却会不知疲倦地、稳定地进行下去。一般来说,机器视觉系统包括了照明系统、镜头、摄像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对于每一个应用,我们都需要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图像的处理速度、使用彩色还是黑白摄像机、检测目标的尺寸还是检测目标有无缺陷、视场需要多大、分辨率需要多高、对比度需要多大等。从功能上来看,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分为:图像采集部分、图像处理部分和运动控制部分。
一个完整的机器视觉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工件定位检测器探测到物体已经运动至接近摄像系统的视野中心,向图像采集部分发送触发脉冲。
  2、图像采集部分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延时,分别向摄像机和照明系统发出启动脉冲。
  3、摄像机停止目前的扫描,重新开始新的一帧扫描,或者摄像机在启动脉冲来到之前处于等待状态,启动脉冲到来后启动一帧扫描。
  4、摄像机开始新的一帧扫描之前打开曝光机构,曝光时间可以事先设定。
  5、另一个启动脉冲打开灯光照明,灯光的开启时间应该与摄像机的曝光时间匹配。
  6、摄像机曝光后,正式开始一帧图像的扫描和输出。
  7、图像采集部分接收模拟视频信号通过A/D将其数字化,或者是直接接收摄像机数字化后的数字视频数据。
  8、图像采集部分将数字图像存放在处理器或计算机的内存中。
  9、处理器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识别,获得测量结果或逻辑控制值。
  10、处理结果控制流水线的动作、进行定位、纠正运动的误差等。
  从上述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机器视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系统。因为大多数系统监控对象都是运动物体,系统与运动物体的匹配和协调动作尤为重要,所以给系统各部分的动作时间和处理速度带来了严格的要求。在某些应用领域,例如机器人、飞行物体导制等,对整个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的重量、体积和功耗都会有严格的要求。
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有:
  1、非接触测量,对于观测者与被观测者都不会产生任何损伤,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具有较宽的光谱响应范围,例如使用人眼看不见的红外测量,扩展了人眼的视觉范围。
  3、长时间稳定工作,人类难以长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而机器视觉则可以长时间地作测量、分析和识别任务。
  机器视觉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金融甚至体育、娱乐等等行业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使用机器视觉系统进行检测的具体应用环境中,会有持续进料的应用,或者间歇进料的应用,即目标物会停止一段时间进行检测。这时就需要知道检测目标物的速度能达到多快、目标物的数量以及每分钟进行检测的最大数量,这些数据可以根据视觉系统的处理速度进行计算。
  其计算方法如下:
  每分钟检测的最大数量= 60 (sec.) ÷视觉系统的处理速度(sec.)
  例如:如果视觉系统的处理速度是20ms,
  那么每分钟检测的最大数量= 60sec.÷0.02sec.= 3000times/min.(= 50 times/sec.)
  但是实际处理速度根据视觉系统的相机类型和检测设置会有所不同。虽然大多数简单的应用能以20ms的速度运行,在具体应用中最好还是用实际目标物测试一下检测的情况。
  如果在具体应用中对视觉系统的处理速度有一定要求,可用以下计算方法获得:
  视觉系统被要求的处理速度(ms)= 1(sec.)÷要求的检测次数(times/sec.)x 1000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被检测目标物在相机的视野范围内持续移动时,还需要考虑相机快门的速度,否则会出现模糊不清的图像,无法达到检测要求。例如,相机在持续移动的生产线上捕捉电子部件的图像时,如果快门速度(曝光时间)对于生产线速度来说不够快,图像就会模糊。为了防止模糊,快门速度需要进行设置,使得相机捕捉图像时,物体移动速度不超过1/10的要求容差值。如下图所示,目标物在相机的视野范围内持续移动。
QQ图片20151210085103.png
高速快门图像 低速快门图像
  相机快门速度计算方法:
  快门速度 = 要求容差[mm]÷生产线速度[mm/sec.]
  例)检测容差 = 0.2mm
  生产线速度 = 200mm/sec.
  快门速度= 0.2mm÷10÷200mm/sec. = 1/10000
  因此此项应用中理想的快门速度要快于1/10000。
  如果视觉系统的处理速度较快,在高速生产线上进行检测就一定可行。那么,典型的尺寸检测处理时间需要多久呢?此检测时间根据视觉系统的处理能力以及针对个别应用的设置会有很大的差异,下表提供了捕捉和处理图像所需时间(参考值)的估计底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进行参考使用。
aar.png
瑕疵检测、污垢检测或芯片检测都是非常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检测的应用方式。根据工件和生产线的状况不同,每种检测都需要不同的功能。本文对机器视觉污点检测工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做以简介。
  1、区段
  视觉系统透过CCD图像传感器将强度资料的变化检测为污点或边缘。但是,逐个处理像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噪声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视觉系统使用由数个像素组成的小区域的平均强度,该小区域被称为“区段”,并透过比较这些区段的平均强度来检测污点。
发.jpg
如上图中所示将区段(4 x 4 像素)的平均强度与周边地区的平均强度作比较,图中的红色区段被检测出污点。
  2、污点检测工具的算法(区段的比较和计算方式)
  检测原理:
  (1)将 X 方向指定为检测方向时:
  污点检测工具测量指定区域(区段)的平均强度,并以四分之一个区段为间距改变区段位置。
afas.png
它可确定四个区段中的最大和最小强度之间的差值,其中包括标准区段(下图中的①95)。该差值被视为标准区段的污点等级。
的.jpg
当污点等级超过当前阈值时,标准区段被视为污点。被测区域中超过预设阈值的次数被称为“污点范围”。该过程反复进行,从而不断改变标准区段在被测区域中的位置。
sa.jpg
在圆形工件上检测污点的原理
  PET 瓶、轴承或O型圈等多种圆形工件需要对圆形区域进行视觉检测。当搜索圆形区域时,程序同时执行极坐标转换。为了检测污点,它将圆形窗口(检测区段)转换为长方形,并在圆形方向和半径方向上比较区段的强度。
se.jpg
机器视觉划痕检测的基本分析过程分为两步:首先,确定检测产品表面是否有划痕,其次,在确定被分析图像上存在划痕之后,对划痕进行提取。
 划痕检测是工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工业中许多设备的零部件都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工作的,所受载荷复杂,使用环境恶劣,故障率高,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因此,对相关部件的缺陷、疲劳裂纹的产生、扩展进行视觉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sq.png



sr.jpg



sw.png
划痕通常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划痕,部分灰度值变化并不明显,整幅图像灰度比较平均,划痕面积也比较小,只有几个像素点,灰度也只比周围图像稍低,很难分辨。可以对原图像进行均值滤波,得到较平滑的图像,并与原图像相减,当其差的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就将其置为目标,并对所有的目标进行标记,计算其面积,将面积过小的目标去掉,剩下的就标记为划痕。
  第二类划痕,各部分灰度差异较大,形状通常呈长条形,如果在一幅图像上采取固定阈值分割,则标记的缺陷部分会小于实际部分。由于这类图像的划痕狭长,单纯依靠灰度检测会将缺陷延伸部分漏掉。对于这类图像,根据其特点选择双阈值和缺陷形状特征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类划痕,从外观上较易辨认,同时灰度变化跟周围区域对比也比较明显。可以选择较小的阈值精缺陷部分直接标记。
  由于在工业检测中图像的多样性,对于每一种图像,都要经过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手段来进行处理达到效果。一般来说,划痕部分的灰度值和周围正常部分相比要暗,也就是划痕部分灰度值偏小;而且,大多都是在光滑表面,所以整幅图的灰度变化总体来说非常均匀,缺乏纹理特征。因此,划痕的检测一般使用基于统计的灰度特征或者阈值分割的方法将划痕部分标出。
数字相机传输接口比较
sew.png



此贴到此更新完毕,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迈德威视的相机无缝兼容halcon、opencv、labview等机器视觉软件,为您提供最具性价比的工业相机。
欢迎来电咨询或访问迈德威视官网http://www.mindvision.com.cn
电话:0755-28376557     手机:18576735596 李工        QQ:23908126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